詩琴畫意一世紀 - Feb. 21, 2011

連憲良大提琴獨奏會

詩琴畫意一世紀 - Feb. 21, 2011

本音樂會以貝多芬、德布西與蕭邦等作曲家作品為主題,
透過大提琴家連憲良與鋼琴家莊岱儒兩人間內斂且獨特的合作,
詮釋歐洲百年 (1815-1915) 間的浪漫情懷與獨特色彩。
期待您共同來分享美妙的音符!

演出者:

大提琴/連憲良 鋼琴/莊岱儒

演出曲目:

C大調第四號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作品 102-1
Sonata for Piano and Cello No. 4 in C Major, Op. 102-1

I. 行板 - 活潑的快板 Andante – Allegro vivace
II. 慢板 - 活潑的快板 Adagio – Allegro vivace

.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D 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D Minor

I. 序奏:緩板 Prologue – Lent
II. 小夜曲:活潑的中板 Modérément animé
III. 終曲:活力充沛的 Animé

.

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C大調大提琴與鋼琴的《序奏與華麗的波蘭舞曲》,作品3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for Cello and Piano, Op. 3

序奏:緩板 – 波蘭舞曲:精神抖擻的快板
Lento – Alla Polacca: Allegro con spirit

.

蕭邦
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

中場休息 INTERMISION

夜曲〈第二號〉降E大調,作品9-2
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 9-2

行板 Andante

.

蕭邦/包佩改編
Chopin/ David Popper
(1843-1913)
G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65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 65

I. 中庸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II. 詼諧曲:燦爛的快板 Scherzo: Allegro con brio
III. 最緩板 Largo
IV. 快板 Allegro

.

蕭邦
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

樂曲解說

兩廳院售票網

詩琴畫意一世紀 - Feb. 21, 2011


連憲良 –大提琴

音樂啟蒙於榮星兒童合唱團。先後畢業於師大附中、東吳大學音樂系。於美國北伊利諾大學取得音樂教育、大提琴演奏雙碩士;1997年取得愛荷華大學大提琴演奏與教學博士。

旅美17年間,並取得美國鈴木大提琴教師證書全十級與小提琴證書前兩級,曾任教於數所大專院校及鈴木學校,亦曾擔任伊利諾州Rockford Area Youth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三年。

2004年返國定居後,參與各項藝文活動,推廣音樂藝術。2009年7月,赴美國紐約林肯中心參與「全球榮星樂展」演出,進行大提琴獨奏與合唱。同年8月,獲得外交部補助,赴奧地利參與「第34屆古典音樂節暨海頓逝世兩百週年紀念」,進行開幕、台灣歌謠大提琴獨奏、海頓弦樂四重奏表演,並參與六場大型音樂會之演出。在2009年兩場國際性音樂活動中,透過專業音樂表演與國際交流活動宣傳台灣優美形象,因而獲得亞洲大學研究獎助。

2010年1月參與與林肇華醫師精心製作與編曲的「故鄉親子名曲音樂會:月光音樂物語」;2月赴美國猶他州進行兩場室內樂演出。5、6月間與猶他州韋伯州立大學楊玉珍、王世華教授組成鋼琴三重奏,舉行台南、台中、台北三地巡迴演出。11月應台北市社教館與蘆洲市林建生紀念圖書館之邀舉辦沙龍音樂會,深獲好評。

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亞洲大學,以及永和、北投與新莊三所社區大學。

-

莊岱儒 –鋼琴

四歲開始習琴,先後畢業於國立藝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曾師事蔡奎一、陳俐慧及德林傑(Michael Dellinger)等教授。室內樂曾師事黃貞華、彭廣林、萊壽寧(Leila R?sonyi)等教授。近年常獲邀於獨奏會擔任鋼琴伴奏,亦多次參與各種室內樂、合唱團演出活動,深獲好評。

2005年起多次參與愛樂101室內樂團至各地文化中心巡迴演出。2006年11月應邀與法國長號名家Jean Raffard於其講習會中擔任伴奏。2007年12月隨鳳鳴合唱團赴日本參加北九州合唱音樂祭。2008年4月與複音口琴演奏家柳川優子(Yanagawa Yuko)及茱蒂口琴樂團合作演出。5月參與【古名伸舞團15週年 - 交遇】公演,擔任獨舞「安提卡書簡」現場配樂。8月受邀於【現代音樂發表會 - 不眠夜】演出三重奏。2009年4月與饗樂木管五重奏合作演出。5月於社教館演出卡拉瑪莉三重奏、並參與劇場作品 - 樂舞實驗系列之一《流動的起點》,擔任現場配樂。現為鳳鳴合唱團及成功兒童合唱團鋼琴伴奏。


樂曲解說

貝多芬 (1770-1827)
C大調第四號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共寫了五首為鋼琴與大提琴的奏鳴曲。此第四首於1815年寫作完成。此時貝多芬已從中期的創作期進入到所謂的後期創作期。此時期他也已經把過去的風格自由化,開始喜歡寫作重視幻想性的作品。這第四號奏鳴曲也明白地記有《為鋼琴與大提琴的自由奏鳴曲》字樣。變成一首從頭到尾連續演奏的單樂章幻想曲風的奏鳴曲。不僅如此,曲中所含的內容,依然十分艱深而具內省性。因此可以說從此曲開始,貝多芬晚年的風格已經露出曙光了。曲中的大提琴,不但與鋼琴水乳交融,自己也展現出自然洗練的動態。

曲子以行板 (Andante),C大調,6/8拍子,幻想曲風的短小導奏開始。貝多芬在此一導奏的開頭,還指定有 teneramente (溫柔地) 與 dolce cantabile (優美如歌) 等的表情術語。首先由大提琴奏出對話風的優美旋律,然後由鋼琴承接舒適地向前進行。大提琴與鋼琴的對話終了後,兩個樂器合成一體,以柔和的對位寫法平穩地進行而去。這是一段徹底幻想風味的導奏,音樂平穩溫和,沒有過度緊繃的氣氛,也沒有鬆弛的場面。但此一幻想,突然被鋼琴的屬七分散和弦的裝飾奏給打破。接著鋼琴再反復低音的主和弦分散音型,然後由大提琴的撥奏平靜地收尾。

其次接續的部分是活潑的快板 (Allegro vivace),2/2拍子,以奏鳴曲形式寫成。首先由兩個樂器以a小調同音齊奏出輕快燦爛的第一主題。其後幾乎沒有經過句,休止之後,隨即以g小調呈現出對位風格而十分悠揚的第二主題。此後不久,音樂即轉入e小調,進入小結尾,呈示部要反覆一次。發展部以C大調的第一主題開始,雖然以其節奏性的動機前進,但非常之短。大提琴隨著鋼琴的伴奏漸強地奏出第一主題後,便以a小調的減七和弦結束其進行。緊接著又在模仿風格上以主調再現第一主題,在此結束發展部並進入再現部。再現部以F大調再現第二主題,然後慢慢回到主調。結尾使用第一主題的動機,漸強後,強有力地結束這個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是慢板 (Adagio),4/4 拍子。這與其後第四部的行板 (Andante),6/8拍的部分,可以一起視為是下面活潑的快板 (Allegro vivace),C大調、2/4拍的第五部之序奏。基於這一點,也有不少人認為本奏鳴曲可以看成是由兩個樂章所構成。第三部的慢板,像要表現貝多芬後期的特徵一般,是一段相當深邃的幻想音樂,這以兩個樂器的對話風樂句開始,兩個樂器逐漸融合,最後互相以對位法結合在一起。但這立即就結束了慢板部分,開始了行板的第四部。此一行板部分,雖然使用了開頭行板部分的主題,但比前面更短,而且具有某種期待的感覺。大提琴隨著鋼琴的長震音奏出行板主題終了後,曲子就逐漸邁入最高潮的第五部「活潑的快板」。

這裡貝多芬也像是要讓聽眾有所期待一般,先奏出四小節的導奏之後再呈現出主題。這個第五部,根據李曼 (H. Rieman) 與貝卡 (P. Bekker) 的說法是輪旋曲形式,但事實上卻較接近於奏鳴曲形式。其第一主題由鋼琴以C大調幽默地奏出。大提琴稍後也加入演奏,使樂曲顯得更加流暢地向前推進。通過不安定的經過句後,從繁忙的鋼琴高音部的下面起,以大提琴和鋼琴的低音奏出G大調的第二主題。接著出現這個第二主題的變旋律,以及節奏奇妙的小結尾旋律,以G大調收結呈示部。一小節的休止後,發展部僅以大提琴的神祕樂句開始,此樂句好像違背期待一般,也製造出一種戲劇化的效果。此間先奏出與過去的和聲無關的降E音,然後以雙音的方式奏出超出三度的五度音程。其間鋼琴也以諷刺的感覺奏出第一主題的開頭動機。這除了讓人聯想到後來《第九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以外,同時也可以說是過去作品中非常少見的大膽寫法。

再現部依照常規,以主調再現兩個主題。其次的結尾,也以發展部最初的神秘語法開始,一邊以對位法處理第一主題的動機,一邊築起全曲的高潮。其後經由長震音,一邊減低速度一邊平靜地呈現出第一主題後,樂曲暫停休止,然後再回到前面的速度以 f 強有力地終結。

資料來源:林勝儀譯《作曲家別/名曲解說/珍藏版-3貝多芬》,台北:美樂出版社,2006。


德布西 (1862-1918)
D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杜蘭 (Durand) 版的樂譜中,首頁記有「為各種樂器的六首奏鳴曲,法國音樂家克勞德•德布西作曲,第一曲,為大提琴與鋼琴」,從這些題字來看,即可瞭解這原先是以六曲為一組的作品,並且特地標明為「法國作曲家」來區別一般認為「奏鳴曲」是德國曲種的印象,充分顯示出德布西的作曲態度與意圖。換言之,他是想把迴避奏鳴曲形式的奏鳴曲,如同法國古典組曲的曲數來寫作。但遺憾的是,德布西因為病魔纏身而僅寫下三曲。其中第二曲是「長笛、中提琴與豎琴的奏鳴曲」,第三曲是「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未寫的第四至六曲計畫是「雙簧管、法國號與大鍵琴」,第五曲是「小號、豎笛、低音管與鋼琴」,第六曲是「包含低音提琴的若干樂器」等組合。這一連串奏鳴曲的作曲計畫,從其「法國音樂家」的署名,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還有他寫給史塔溫斯基的信 - 「我是以非常優雅的手法使用古來的形式,而不強調奏鳴曲形式所擁有的三段論法」等即可瞭解其作曲的意圖。但這不僅是針對德國所引發的愛國主義行為而已,實際上德布西還是以身為法國音樂家的身分,依此開拓出嶄新的境地為其使命。不過,在他剛完成最初的兩首奏鳴曲當年 (1815) 的10月就診斷出罹患直腸癌,預先與永恆的旅程訂下契約。這六首奏鳴曲全部呈獻給妻子艾瑪•德布西。

這首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於1815年作曲,同年由杜蘭 (Durand) 出版。

第一樂章 序曲 (Prologue):緩板 (Lent)、4/4拍子。雖然可以說是奏鳴曲形式,但卻具有不拘形式的自由性。最初由鋼琴奏出格調高尚的主題A。大提琴以宣敘調承接後,大提琴再歌詠出流暢平穩的主題B,此中鋼琴的和弦優美無比。其次在大提琴使用16分音符演奏A的變形時,又逐漸從鋼琴的分散和弦中浮現出音的悸動,然後變成和弦的進行高漲揚起,再由大提琴高聲詠出主題A。此段音樂平靜下來後出現主題B,變回緩板 (Lent) 後又再度持續主題B,但其後半已變成A的片段,以此結束本樂章。

第二樂章 小夜曲:活潑的中板 (Modérément animé)、4/4拍子、三段曲式。這是形式非常明快獨特的樂章。第一段是由大提琴的撥奏與鋼琴的斷奏互相呼應做出詭異的幽靈世界。泛音奏法更加強此種黑暗世界的氣氛。第二段是甚快板 (Vivace)、3/8拍子。雖然充滿一瞬間的活力,但依然閃現死神之舞的詭異氣氛。接著如同黑暗再度呼喚一般回到第一段,並且完成不停歇連接終曲的經過部任務。

第三樂章 終曲:活力充沛的 (Animé)、2/4拍子。類似輪旋曲形式。本樂章出現的主題,包括開頭由大提琴奏出的A,使用其收尾音型而呈現愉快舞蹈氣氛的A’,彈性速度的主題B,以及樂章中途出現而後扮演重要功能的C與其變形的C’等。將這些記號的結構排列起來,本樂章就變成A – A’ – B – A – C – C’ – A – A’ – C 的結構。這看來雖有點類似輪旋曲形式,但德布西的音樂已飛翔在自由的世界,遠遠超越過此種形式的限制。C’部分是緩板,屬於本曲中最優美的樂段。此外,經過部始終以三連音快速流動。

資料來源:林勝儀譯《作曲家別/名曲解說/珍藏版-10德布西》,台北:美樂出版社,1993。


蕭邦 (1810-1849)

《序奏與華麗的波蘭舞曲》

蕭邦總共留有四首室內樂作品,加上有疑問的作品《羅西尼主題的長笛與鋼琴變奏曲》共五首。這五首分別是

《為長笛與鋼琴的變奏曲》(1824)
《鋼琴三重奏》Op. 8 (1828)
《為大提琴與鋼琴的序奏與華麗的波蘭舞曲》Op. 3 (1829-30)
《為大提琴與鋼琴協奏風大二重奏曲》(1832)
《大提琴奏鳴曲》(1845-46)

由此可見蕭邦本人除了鋼琴外,也非常喜歡大提琴。譬如在一封談到有關自己創作的《鋼琴三重奏》的書信中,他就說:「如果把其中的小提琴改成中提琴,可能會與大提琴比較融合協調」。實際上蕭邦一生中也結交過不少大提琴高手,而這些樂曲也不例外,都是為這些大提琴家或大提琴愛好者而寫的樂曲,並且呈獻給他們。

不過,作品3這首樂曲,卻是為嗜好大提琴的音樂愛好者拉吉威爾公爵 (Antonie Radziwill 1775-1833) 的女兒汪達而寫,這對父女當時住在波茲南郊外的安東寧,蕭邦當時正在教這位17歲的美麗千金彈奏鋼琴。蕭邦於1829年在給好友 沃伊傑霍夫斯基 (T. Woyciehowski) 的信中談到:「這首樂曲只不過是適合富貴淑女的華麗沙龍音樂罷了」。曲中的〈波蘭舞曲〉部分是在1829年11月14日所完成,由另一封信顯示蕭邦是為了和大提琴家好友卡金斯基 (Kacynski) 一起演奏此曲才在後來添加了〈序奏〉部分。這封日期為1830年4月10日的函件,也是寄給沃伊傑霍夫斯基的信。本曲雖然是為拉吉威爾公爵父女而作,但蕭邦後來卻把曲子呈獻給當時在維也納音樂院擔任教授的著名大提琴家約瑟夫•梅爾克 (Joseph Merk 1795-1852)。

大提琴家包佩 (1843-1913) 出生於捷克布拉格,於布拉格音樂院師事高特曼(Julius Goltermann)。1863年認識指揮家畢羅 (B?low),隨他一同旅行演奏,並在他的推舉下成為雷溫堡 (Löwenberg) 的宮廷室內樂師 (Kammervirtuoso)。1868年出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大提琴手,並加入赫爾梅斯貝格四重奏團 (Hellmesberger Quartet)。1873年以自由演奏家身分外出旅行演奏,1891年在倫敦初演為三把大提琴與管弦樂團的《安魂曲》Op. 66。1896年成為布達佩斯皇家音樂院教授,並與小提琴家胡拜 (J. Hubay) 組織四重奏團。他的演奏除透過高特曼繼承了龍白克 (Romberg) 的傳統外,也以白里奧 (Bériot) 和魏歐當 (Vieuxtemps) 的演奏為範本,展現優雅的沙龍風格。畢羅即曾以「美妙的樂音,卓越的技巧」稱譽他。此外,其著作的《大提琴教本》Op. 73, Op. 76 及其他無數小品至今價值猶存。


蕭邦
降E大調夜曲,作品9-2

19世紀的浪漫派時代,開始出現許多在簡潔的三段曲式中自由表現感情的鋼琴小品。這些被稱為性格小品的樂曲中,以「夜曲」(Nocturne) 的小品之名創造出自己獨特作風的,就是英國的約翰•費爾德 (John Field 1782-1837)。他是愛爾蘭出生的鋼琴家兼作曲家,後半生都在俄國度過。費爾德的夜曲特質在於其曲想,也就是在低音部的和聲性伴奏上,高音部歌唱出表示夜之寂靜與夢幻情緒的優雅旋律。他一生中大概寫有20首此種形式的夜曲。

蕭邦一生中共寫了21首夜曲,但其中有18曲是以二曲或三曲一組的方式在生前出版。很明顯的,蕭邦是受到費爾德夜曲的影響而承襲此一形式來創作他的夜曲。在他早期的夜曲中 (譬如作品9的二曲) 就留有費爾德的痕跡。但在形式與內容上,蕭邦的夜曲已超越費爾德。在蕭邦而言,其各個層面都是多樣性的,而不像費爾德那樣只是單方面的,尤其在內容方面特別具有熱情的風味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哈涅卡 (J. G. Huneker) 所說:「蕭邦把費爾德創造的形式發揚光大,除了注入戲劇的活力外,也增加了更多的熱情與宏偉性」。


蕭邦
G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65

蕭邦為鋼琴以外的樂器所寫的作品大部分集中在早期時代,中期以後他完全專注於鋼琴獨奏曲的表現領域,不停追求自我的音樂性。直到晚期的1845年秋天,蕭邦才開始著手寫作大提琴奏鳴曲。其背景是因為他有一位長年的好友 – 法國大提琴家法朗修姆 (August Joseph Franchomme 1808-69) 的關係。法朗修姆在蕭邦的巴黎時代就不停給予多方協助,甚至幫蕭邦的作品抄譜,建立了非常親密的友誼關係。據說蕭邦就是為了報答這樣長年的友誼,才提筆想要寫作一首可以讓法朗修姆的大提琴與自己的鋼琴表現能力發揮到最高點的作品。蕭邦經過一年以上的歲月才慢慢琢磨出本作品。就時期上而言,這時候正是蕭邦與喬治桑的感情逐漸破滅,而自己的體力也逐漸衰弱的時期。在這當中所追求的晚年作風 – 自由寬廣而堅固的結構感,精緻大膽的和聲表現法,以及從中產生出來的幻想風味等,也都一一清楚地反映在此首大提琴奏鳴曲之中。此首奏鳴曲,就是在音樂家所持續的友情與此種晚年深化的作風兩相結合而成 (由於不是鋼琴曲,所以對蕭邦而言是例外的作品),可以說是蕭邦到達最後高點的鉅作。實際上本曲也是蕭邦生前最後出版的一個作品。本曲的正式公演是1848年2月16日於普雷耶爾音樂廳 – 蕭邦在巴黎的最後一場音樂會中,由法朗修姆與蕭邦合作演出。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g 小調、4/4拍子。雖是奏鳴曲形式,但依然以蕭邦的自由處理方式進行。開頭鋼琴便突然呈示出富於情趣的第一主題,大提琴以豐富的表情加以反復。逐漸沸騰湧起的幾個樂念,使大提琴與鋼琴展現對抗性的發展後,由 p dolce 的溫和樂句引導出第二主題。這以降B大調開始一邊重複轉調一邊發展,經過大提琴與鋼琴優美糾纏的小結尾後結束呈示部。發展部以呈示部所提示的第一主題與其接續的各個樂念為基礎,開始以雄辯的大提琴和技巧光鮮亮麗的鋼琴進行緊迫的發展。其後在緊迫的氣氛緩和下來的地方,突然以G大調溫和再現第二主題,明白宣告音樂已經進入再現部。亦即,再現部中省略了第一主題的再現,這可能是因為發展部中已經充分處理過第一主題與其接續的樂念所致。換言之,我們可以看成發展部與再現部的第一主題部分是互相重疊的。其後便以堅決有力的尾奏收結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詼諧曲 Scherzo (燦爛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d小調、3/4拍子。活力充沛的詼諧曲。詼諧曲主題非常明快,在大提琴與鋼琴的對話中採用大膽的轉調顯示出龐大的發展。對比性的中段由大提琴在鋼琴的分散和弦伴奏上歌唱出豐沛的旋律。主部被縮短再現後接續尾奏。

第三樂章 最緩板 (Largo) 降B大調、3/2拍子。簡短間奏曲風的徐緩樂章。以開頭大提琴奏出的抒情主題為中心,樂曲由大提琴與鋼琴輪流歌唱主旋律交織而成。此一主題經常被指出與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中〈送葬進行曲〉的中段旋律有關。這或許是預知大限已至的蕭邦故意引用的呢。整個樂章雖可以感覺出一種夜曲的曲趣,但絕不陷入感傷情緒,反而以精妙的轉調醞釀出一種幻想性的美感。

第四樂章 終曲 快板 (Allegro) g小調、2/2拍子。雖是奏鳴曲形式,但發展部卻是採用兼具再現部的二部構成。充滿動態的第一主題首先由鋼琴奏出,接著由大提琴加以反復,兩個樂器在複曲調的進行中洋溢熱情地演奏下去。c小調的第二主題是由大提琴奏出的簡素旋律所形成,此旋律由鋼琴承接,再由大提琴以複音的演奏強調出來。接著由附點節奏形成的民俗舞曲風旋律,最初由鋼琴呈示,再移交給大提琴結束了呈示部。其後第一主題以原調回歸,並以發展性的處理做出高潮。第二主題以d小調再現,同樣有別於最初的型態,展現出不同風貌的發展。註明為 Pi? mosso al fine (一直加速到最後) 的G大調尾奏,以附點節奏開始,然後由大提琴與鋼琴展開華麗的技巧,明朗快活地結束全曲。

資料來源:林勝儀譯《作曲家別/名曲解說/珍藏版-4 蕭邦》,台北:美樂出版社,1993。
林勝儀 編 《新編音樂辭典 人名》,台北:美樂出版社,2008。

連憲良 整理

回節目表


回返大提琴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