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憲良大提琴沙龍音樂會
2012年九月一日
新莊文化藝術中心 演藝廳
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133號(新莊高中旁)
樂曲解說
莫札特《魔笛》主題與12段變奏 12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Mozart’s The Magic Flute, Op. 66 |
貝多芬 L. v. Beethoven (1770-1827) |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 於1791年9月 28日 完成歌劇《魔笛》。兩天後的 9月 30 日於維也納首演。其中第二幕中,由捕鳥人 Papageno 唱的詠嘆調:「如果有個 愛人或妻子該多好,吃的喝的全部變得美味可口,如同君王的富貴生活一般」。 住在維也納的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 於1798 年出版此12 段變奏曲 。出版樂譜上記 有 「以歌劇《魔笛》〈是愛人或老妻子〉為主題,附大提琴助奏,為鋼琴而寫 的12 段變奏曲」。貝多芬另外兩首為鋼琴與大提琴寫的變奏曲分別是在此曲之 前的「韓德爾神劇《猶大‧馬加比》的『英雄今日得勝歸』主題與12 段變奏曲 WoO 45」(1797 出版)。與在此曲之後的「莫扎特歌劇《魔笛二重唱》〈心裡有 愛的男子們〉7段變奏曲 WoO 46」(1802 年出版) |
序奏與華麗的波蘭舞曲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Op. 3 |
蕭邦 Fr. Chopin (1810-1849) |
波蘭鋼琴家兼作曲家蕭邦 在其1829 年11 月14日寄給好友的信件中指出,此曲是為了會拉大提琴的音樂愛好者拉吉威爾公爵 (Antonie Raziwill 1775-1833) 及其女兒汪達而寫。蕭邦當時正在教這位 17 歲的美麗千金彈奏鋼琴。蕭邦信中提到:「這首樂曲只不過是適合富貴淑女的華麗沙龍音樂罷了」。 此曲於1830 年4 月才添加了 〈序奏〉的部分。本曲雖然是為拉吉威爾公爵父女而作,但蕭邦後來卻把曲子呈獻給了當時在維也納音樂院擔任教授的著名大提琴家約瑟夫‧梅爾克 (Josef Merk 1795-1852)。此曲分兩部分:夜曲風的序奏 – 生氣蓬勃的波拉卡舞曲 (波蘭舞曲)。 |
棕髮少女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
德布西 C. Debussy (1862-1918) |
法國作曲家德布西 為鋼琴獨奏而寫的前奏曲共兩集,每一集有12曲。其中第一集乃作於 1909 年 12 月至1910 年2 月間。今天演奏的是從其中的第8曲「十分平靜優雅而表情豐富地 Très calme et doucement expressif」改編給大提琴與鋼琴的版本。此曲由四度、五度平行進行的優雅和弦,一一將我們帶入其純潔無垢,甜美而纖細的情感之中。德布西將此曲獻給詩人黎瑟 (Leconte de Lisle 1818-94) 的詩中少女。「夏日艷陽高照,和雲雀一起歌頌愛情,櫻桃小嘴的美少女」。曲尾的曲題是〈棕髮少女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作曲日期是 1910 年 1 月15 – 16日。 |
吟遊詩人之歌 Chant du Ménestrel, Op. 71 |
葛拉佐諾夫 A. Glazunov (1865-1936) |
俄國作曲家兼指揮家葛拉佐諾夫 被視為統合〈俄國五人組〉之俄國國民樂派與柴柯夫斯基到唐涅夫 (Taneyev) 之西歐派傾向的「俄國學院派」的創始者。1899 年擔任聖彼得堡音樂院教授。1905 年在革命暴動中,與被迫離開音樂院的李姆斯基-高沙可夫一起辭去。但這一年秋天,葛拉佐諾夫便被要求自治的教授會推薦為聖彼得堡音樂院院長,1917 年革命後仍然任職到1928年。1922 年榮獲俄羅斯共和國「人民藝術家」頭銜,1928 年因健康理由離開俄國,定居巴黎,其後亦曾到東歐及英國指揮樂團,並發表若干作品。此「吟遊詩人之歌」(Song of the Troubadour) 寫於1900 年,源由來自於1889 年葛拉佐諾夫造訪了巴黎的萬國博覽會,之後他對全世界各種民族的音樂產生了興趣。「吟遊詩人 Ménestrel」本指中世紀法國境內的流浪詩人,但是即使到了現代,在俄國仍把秘密寫作抗議歌曲的作者稱為吟遊詩人。然而葛拉佐諾夫的這首「吟遊詩人之歌」在曲風上是屬於十九世紀後期浪漫主義的作品。 |
悲傷的行板 Andante Doloroso |
黃 偟 Huang Huang |
悼念2011. 3. 11 日本大地震 |
波蘭舞曲 Polonaise de Concert, Op. 14 |
包 佩 D. Popper (1843-1913) |
出生於布拉格的波西米亞大提琴家兼作曲家包佩 在布拉格音樂院師事高特曼 (Julius Goltermann) 學習大提琴。曾任雷溫堡 (Löwenberg) 的宮廷室內樂師 (Kammervirtuoso) 及維也納宮廷歌劇院大提琴手,並加入赫爾梅斯貝格四重奏團 (Hellmesberger Quartet)。1896 年成為布達佩斯皇家音樂院教授,並與小提琴家胡拜 (J. Hubay) 組織四重奏團。他的演奏展現優雅的沙龍風格。畢羅 (Hans von Bülow) 曾以「美妙的樂音,卓越的技巧」稱譽他。此外,其著作的《大提琴教本》、協奏曲及無數演奏會小品至今仍價值猶存。包佩將此「波蘭舞曲」獻給尼德蘭國王威廉三世。 |
** 中場休息 **
西班牙組曲 Suite Popular Española |
法 雅 M. d. Falla (1876-1946) |
以下六曲選自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的「七首西班牙民歌」(1914)。 | |
1. | El paño moruno 摩爾人的圍巾 「店中精美圍巾,汙點突落其上;只有減價出售,貴值因已失喪。」此曲隱意在勸女孩珍惜無玷之身。 |
2. | Nana 搖籃曲 「睡吧!孩子,睡吧! 睡吧!我的靈魂!睡吧,我晨光中的小星星,奶奶!唱唱睡了,睡吧,我晨光中的小星星。」作曲者證明了傳統曲式在民歌創作中的可溶性,夏康舞曲 (Chaconne) 、帕薩喀牙舞曲 (Passacaglia) 或頑固音 (Ostinato) 的形式,都可在適當時候派上用場。此曲充分表現著夜的寧靜,歌曲恰似不經意哼出來的小調,法雅保留其純質的曲調,節奏十分自然,是一首十分優美的歌曲。 |
3. | Canción 悲歌 「雙眸見薄倖,吾將埋葬之;代價君不知,奴身只見之,人云君棄我;但昔君曾愛..... 得者速離去,勿為失者悲。」Canción 意即民歌,等於法國的歌曲 (Chanson)。 |
4. | Asturiana 阿斯都利亞民歌 「獨依一青松,能否慰我情,松有青青色,見余淚零零。」此曲是一首傷感幽靜的北方歌曲。阿斯都利亞在西班牙北部地方,該地民歌以悲悒憂怨為多,與安達露西亞的南方情調相迥異趣。 |
5. | Jota 赫達舞曲 「人言吾倆不相愛,不見吾倆共談話;君心我心中,正能以此問。已與君辭去,別君房與窗,汝母雖不憐,相會在明天。」Jota 是西班牙東北部阿拉貢 (Aragon) 地方快速三拍子的民間舞曲。 |
6. |
Polo 波羅舞曲 「心中有隱瞞,絕不對人言。愛情真可惱,愛侶應相憐。」此曲係西班牙南方安達露西亞 (Andalucia) 地方的舞曲,熱情激昂,鋼琴部分模仿六弦琴的效果,旋律部分前後以 Ay! 的長嘆和著鋼琴的熱烈節奏,烘托出南國的特有情調,這是一首典型的 Flamenco 舞曲。
(段茂瀾 譯) |
如歌的行板 Andante Cantabile, Op. 11 |
柴柯夫斯基 P. I. Tchaikovsky (1840-1893) |
俄國作曲家柴柯夫斯基 寫了三首弦樂四重奏,每一首各有四個樂章。其中以「D 大調第一號,作品 11」最為聞名,因為第二樂章根據俄國民謠寫成的「如歌的行板」廣受喜愛之故。此樂章經常被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來演奏。此旋律據說是1869 年夏天,柴柯夫斯基停留在胞妹位於烏克蘭‧卡門卡的家裡時,從製造壁爐的工人處所聽到。這是一段意味相當深長的旋律,原來的歌詞是「瓦納坐在長椅上,杯子裡斟滿了蘭姆酒,空虛的心裡依然想著艾卡采利娜」。
「第一號」 作於 1871年2 月。3月16日於莫斯科貴族會館的小音樂廳,由俄羅斯音樂協會的弦樂四重奏團舉行初演。據說作家屠格涅夫 (I. S. Turgenev, 1818-1883,十九世紀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 當時也前往欣賞。 另有一段聞名的軼事流傳著:1876年12 月尼古拉‧魯賓斯坦 (Nikolay Rubinstein 1835-1881) 為了歡迎並向從雅斯納亞‧波雅納遠道而來莫斯科的大文豪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作者)表示敬意,特地舉行了一場音樂會並演奏了〈如歌的行板〉這首樂曲,當時坐在柴柯夫斯基旁邊的托爾斯泰 (1828-1910,《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的作者),一邊欣賞一邊流下眼淚。此事約經過十年後,柴柯夫斯基在 1886 年6 月19日 (新歷7月1日)的日記中曾經這樣寫道:「當時身為作曲家的我,所感受到的喜悅、感動與榮耀,恐怕是我一生中絕無僅有的」。柴柯夫斯基於 1888 年為了自己任教的樂理班上的學生 – 大提琴家Anatoly Brandukov (1859-1930) 而將此曲改編給大提琴與弦樂團的版本。 |
綺想曲 Capriccio (1946) |
佛 斯 L. Foss (1922-2009) |
德國出生的美國作曲家、指揮家兼鋼琴家。在柏林與巴黎學習後,1937年移居美國。在費城的寇提斯 (Curtis) 音樂學校學習鋼琴、作曲與指揮;在耶魯大學師事亨德密特 (P. Hindemith, 1895-1963)。1944 – 50 年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鋼琴手,一邊並榮獲古根漢獎學金、羅馬獎與傅爾布萊特 Fulbright 獎學金等許多榮譽。此首 Capriccio 就是在 1946 年他24 歲時寫給大提琴家皮亞悌哥斯基 (G. Piatigorsky, 1903-1976) 的。佛斯一生擔任過水牛城交響樂團 (Buffalo PO)、布魯克林愛樂 (Brooklyn Philharmonia) 及密爾沃機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與指揮;並任教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還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設立現代音樂研究中心 (Center for Creative and Performing ),並親任所長。其作品中採用美國民族音響的作品頗受好評。 |
祈禱 Prayer |
布洛赫 E. Bloch (1880-1959) |
此曲為瑞士出生的美國籍猶太裔作曲家布洛赫 為大提琴與鋼琴而寫的 《自猶太人的生活 From Jewish Life》(1924) 中的第一首。布洛赫的音樂,並非是直接採用民謠或傳統宗教音樂寫成的 – 民族主義的猶太音樂,而是一如他親口說過的,是從舊約聖經獲得靈感依猶太精神寫成的音樂。技法上他除了吸收浪漫派後期以後所有近代音樂的語法外,更以東方的音階和節奏感,創出了獨特狂想曲風的音樂。他對於美國近代音樂的發展具有偌大的影響,譬如柯普蘭 (A. Copland) 與伯恩斯坦 (L. Bernstein) 等猶太裔作曲家的猶太主義,便是在其影響下所促成。 |
戈壁搖籃曲 Andante Cantabile |
王連三 Lien-San Wang (b. 1926) |
王連三於1926 年生於福建清流縣,因早年喪父,而很早就擔負起了家庭的負擔。他十四歲進入福建音專師範班,憑藉幼年艱辛生活所磨練造就的堅強意志始終刻苦學習。為補貼生活,他每天還要用幾個小時抄譜。他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五年的大提琴主科課程,以優異成績畢業。他先後在香港永華電影公司樂隊擔任大提琴首席和廣播電台特約演員。之後在中央歌劇院工作期間,即演奏大提琴又當音樂教員,還兼指揮。在中央音樂院工作期間並認真鑽研民族音樂,致力於探求中國大提琴事業的民族化之路。他說:「如果大提琴沒有充分反映中國民族特色的好作品,不建立自己的教學體系,在世界民族之林,就沒有中國的地位。」他為自己的這一理想而努力實踐,創作了《採茶謠》、《往事》、《賣報童》、《永遠的懷念》、《相逢在北京》及《戈壁搖籃曲》等。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並創作和改編了許多作品,既有幼兒大提琴入門教材和其他各種程度的教材,還創作了大提琴組曲和奏鳴曲等。其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數量頗多,為中國大提琴的教學和演奏事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同時也為音樂的民族化事業做出了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