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風華 Czech and Russia

連憲良大提琴獨奏會

2013年3月12日(二)7:30pm
臺北國家演奏廳



樂曲解說

馬替努 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 (1941)

Bohuslav Martinů 博胡斯拉‧馬替努 (1890-1959),捷克作曲家、小提琴家。6 歲學小提琴,10 歲開始作曲。1918-1923年任捷克愛樂管絃樂團小提琴手,該樂團指揮塔利赫 (Talich) 於 1923 年在布拉格演出馬替努的作品。1923年馬替努赴巴黎跟隨魯塞爾學作曲,直到1940年逃往葡萄牙。1941年赴美國定居並創作5部交響曲。1953年返回歐洲,寓居法國和瑞士。他是一位多產作曲家,各種曲種都寫過。他雖長期流亡國外,卻始終保持捷克本色。他的作品風格雖屬於新古典主義,但偶爾也可見巴洛克的風格,另在個別的作品中也有多樣的色彩出現,諸如捷克的民族性,德布西風的印象主義與爵士樂的影響等。

馬替努寫的三首大提琴奏鳴曲全是在國外流亡時於不同地點完成的。第一號於1939 年在巴黎完成,第二號於1941年在牙買加及長島完成,第三號於1952年在法國北部的 Vieux-Moulin 完成。 這三首奏鳴曲都是由 “快 - 慢 - 快” 三個樂章組成的。共同的特色包括:不斷改變的節奏與節拍、和聲上具有印象派朦朧的美感、大提琴與鋼琴緊密地合作無間、並充分發揮了各樂器在節奏與旋律上的可能性。

浦羅高菲夫 C 大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 119 (1949)

Sergey Prokofiev 謝爾蓋‧浦羅高菲夫 (1891-1953),蘇聯作曲家、鋼琴家。3歲時母親教他鋼琴,並鼓勵他作曲 (9 歲就寫了一部歌劇)。1903-1904 隨格利埃爾 (Glière) 學習作曲。1904 年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師從利亞多夫學和聲、對位;鋼琴師事 A. 溫克勒爾;配器法師事林姆斯基 – 科薩科夫。之後,鋼琴師事安娜‧葉西波娃;指揮師事切列普寧。 浦羅高菲夫是 20 世紀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從沙皇帝政末期到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美過著流亡的生活,而後到史達林時代的蘇維埃,又活在充滿革命、戰亂與整肅的俄羅斯現代史中,在所有的音樂領域留下龐大的作品。他的作風,從早期受到德布西、史克里亞賓與史塔溫斯基等人之強烈影響的音樂語法出發,在革命的契機下變成以新古典主義的技法為主流,而後再經由流亡的低迷時期開創出社會寫實主義路線。浦羅高菲夫不拘理論性與思想性,注重的是自己敏銳的感受性,以世紀末藝術領航者〈憤怒青年〉特有的叛逆精神,不斷求新求變,此種向新鮮事物大膽挑戰的本能與渴望,正是其一生中創作活動的精神支柱。他的音樂多彩多姿,包含著突然的轉調,潛藏著俄羅斯歌謠性的旋律,尖刻的和弦連接形成的嶄新和聲,富於機智的複雜節奏,色彩明晰的管弦樂法在各領域織成多樣的表現,並把自己的音樂風格規劃成三種基本線 (古典的線,革新的線與觸技曲或發動機的線) 形成多彩的輪廓。不過當他於1934年回歸俄羅斯後,作風卻變得具有野心且複雜難解,遵循政治路線的大眾性語法非常明顯。還有隨著抒情性的擴大,其原來具有的敏銳感受性也隨之變薄,致使藝術的創意逐漸衰弱。

浦羅高菲夫從晚年的 1948 年初到逝世為止的五年間,雖然幾乎都躺在病床上,不能彈鋼琴,不能接電話,在醫生囑咐的「一天只能作曲一小時」的生活中,卻依舊燃起旺盛的創作慾,寫出了《保衛和平》與《第七號交響曲》等十幾首大形式的作品。此首大提琴奏鳴曲是此一時期最初的作品,它已經明確嶄露出作曲者晚年那種在極度單純的古典形式中建立豐富旋律之敘述特徵。據說浦羅高菲夫曾想把此曲題名為「人類 – 與其自豪的鳴響」,但由明快的抒情性與優雅的詼諧性貫穿全曲所形成的曲折性感動,以及浪漫風味和舞曲曲調結合所產生的喜悅感情,卻比較適合「青春詩情」的標題。在大提琴溫暖的歌唱,橫越寬廣音域的豐富色彩與卓越技巧的相對下,鋼琴特意以對話的方式寫作也是此曲的特徵之一。此曲與作品 125 的《交響協奏曲》都是浦羅高菲夫在聆聽大提琴家羅斯特洛波維契演奏後專為他而寫的。1950 年3 月1日由羅斯特洛波維契和鋼琴家李希特在莫斯科音樂院的小音樂廳舉行此曲的首次公演。

第一樂章 寬緩的行板 (Andante grave),自由奏鳴曲形式。就大提琴而言,這是以特殊的行板開始而充滿芬芳抒情的敘事性樂章。第二樂章 中板 (Moderato),三段曲式的詼諧曲。這是具有〈兒童音樂〉性格,樂天而富於機智的詼諧曲。第三樂章 從容的快板 (Allegro ma non troppo),奏鳴曲形式。這是以抒情浪漫的旋律線為主體,充滿明朗感情的終曲。

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 19 (1901)

Sergey Rachmaninoff 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 (1873-1943),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1943 年成為美國公民。1882 年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學習。1885 年在莫斯科師從尼古拉‧茲韋列夫學習鋼琴,1886 年開始作曲。1888年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濟洛季鋼琴班學習。同時,對位法師事塔涅耶夫,和聲學師事阿連斯基。拉赫曼尼諾夫是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之一。他的唱片可以證實這一點。他的唱片不僅包括自己的協奏曲,還有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其中有和小提琴家克萊斯勒合作的奏鳴曲。他充滿活力又精細入微的指揮也在唱片中保存下來。但最能使他的名字流傳後世的是他的作品。他是19世紀後期多彩多姿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中的最後一位。這些大師以其悠長寬廣、而又每每充滿無言憂鬱的旋律而表現出獨到的才華。他的歌劇未能保留在舞台上,主要是由於劇本的不夠優秀,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唱片欣賞其輝煌的音樂。他的四部鋼琴協奏曲是浪漫派曲目中永存的曲目。他的交響樂雖長期不及鋼琴曲出名,現也日益得到人們的喜愛。他的歌曲最終也被公認為俄羅斯歌曲中的珍品。

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是繼承自19世紀俄羅斯音樂所謂西歐式莫斯科樂派的正統血脈。其豐富的旋律性與感傷的抒情性,完全與柴科夫斯基直接相連,而與同時代的史克里亞賓及瓦希倫可 (S. N. Vasilenko) 等受印象派主義以後近代音樂影響的作曲家形成對比,完全浸淫在浪漫主義的浪潮之中。他的許多鋼琴曲與歌曲就是此種典型的作品,而以20世紀獨特的浪漫主義語法受到世界樂迷的喜愛。

此首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乃完成於作曲家28 歲時的 1901 年。誠如音樂史學家的看法,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從鋼琴為思考根據的,此曲也不例外。鋼琴部份異常複雜且優美至極,加上大提琴貼身地陪襯助奏,整首樂曲帶給人如沐春風、心曠神怡之感。第一樂章 緩板/從容的快板 (Lento ; Allegro moderato) ,奏鳴曲形式。第二樂章 快板詼諧曲 (Allegro scherzado),迴旋曲式。此第二樂章打破一般應為慢板的慣例,而且本樂章讓人聯想起舒伯特藝術歌曲 《魔王》 “Erkönig” 的情境營造。第三樂章 行板 (Andante),這是整首作品中的慢板樂章,旋律優美動聽,鋼琴與大提琴輪流擔綱旋律的任務實屬神來之筆。第四樂章 甚流動的快板(Allegro mosso),自由的奏鳴曲形式。

資料來源:

林勝儀 編譯《新編音樂辭典:人名》。台北:美樂出版社,2008 年。
麥克爾‧肯尼迪,喬伊斯‧布爾恩 編 《牛津簡明音樂辭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年。
音樂之友社 編,林勝儀 譯《作曲家別 / 名曲解說珍藏版 20 - 浦羅高菲夫》。台北:美樂出版社,1995 年。
Ammer, Christine The A to Z of Foreign Musical Term. E. C. Schirmer Music Company. Boston, 1989.

連憲良 整理


回返大提琴首頁